近期,全球主流跨国车企陆续发布了今年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。整体来看,它们要么增收不增利,要么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,且利润跌幅颇大。这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,引发行业高度关注。 具体来看,德国汽车行业“三驾马车”利润骤降。其中,大众集团今年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下降33%,梅赛德斯-奔驰净利润同比下降56%,宝马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29%。再看美国“三巨头”,通用汽车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1%;福特汽车的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32亿美元缩水至4亿美元,尤其是今年二季度还出现3600万美元净亏损;Stellantis今年上半年更是由盈转亏,净亏损高达22.56亿欧元。韩国车企方面,现代和起亚今年二季度营收均创新高,但净利润都下跌两成以上,营收与利润严重背离。日本车企也未能幸免,今年二季度,丰田汽车净利润同比下降37%,本田出现腰斩,日产则继续亏损。 罕见的跨国车企利润清一色下滑令人瞩目,原因何在?笔者发现,美国新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是所有车企财报中都提及的内容。这一外部冲击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市场,给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车企们造成沉重的成本负担。无论美国本土企业,还是日、韩、欧洲车企均被波及,且这方面的影响在今年二季度已表现得较为明显。 例如,丰田汽车表示,今年4~6月,公司因关税损失4500亿日元,而整个2025财年(2025年4月~2026年3月)关税带来的损失预计将达1.4万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680亿元)。现代汽车表示,美国关税新政在今年二季度致其损失8280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43亿元),且预计三季度影响将更大。大众集团表示,今年上半年因关税损失13亿欧元,宝马和奔驰同样在财报中指出利润下滑受到关税影响。美国本土企业也不例外,受关税影响,通用汽车在北美市场利润率大降,福特出现季度亏损,Stellantis预计2025年全年将因关税新政损失10亿~15亿欧元。 截至目前,日本、韩国、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陆续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,虽然汽车关税较27.5%都有所下调,但仍远高于最初2.5%的水平。再加上不少零部件厂商转嫁关税成本,车企的负担依然将较重。为此,不少车企已启动调整策略,将部分生产转移至美国,但即使这样也还是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。 除了关税这样的外部因素,还有汽车电动化转型带来的结构性挑战,这将是一场“持久战”。当前,燃油车依然是各大跨国车企的主要利润来源,而电动汽车尚未盈利或利润率较低。但车企为未来考虑,不得不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支出,这在中短期内自然会透支企业利润。 以大众集团为例,今年上半年其纯电动汽车销量强劲增长47%,达到46.55万辆,占总交付量的10.6%。不过,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阿诺·安特利茨坦言,尽管电动汽车销量喜人,现实却是它们的盈利能力目前远不及燃油车。这甚至成为拉低大众集团盈利水平的原因之一。通用汽车计划投资40亿美元,在美国3家工厂增加燃油车的生产。这一方面是为了对冲关税风险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燃油车保障利润。 对于跨国车企来说,既要依靠燃油车维持利润水平,又要兼顾电动汽车投资未来,还要应对地缘政治因素造成的影响,以及不同市场的差异等,“既有又要”之下盈利能力自然承压。 此外,各车企自身存在的品牌管理、市场布局、战略调整等问题,进一步加剧了利润下滑的态势。不少车企正在进行调整,例如,Stellantis在北美市场爆雷后更换了“掌门人”,并采取一系列降本措施,包括终止氢燃料电池技术开发项目、削减部分产品线等。日产也在与本田合并失败,且出现巨额亏损后更换了“掌门人”,如今正在通过降本自救,具体措施包括裁员2万人、关闭7家工厂,以及推动研发和供应链革新等。福特则为其商用车部门从亚马逊挖来了新的负责人。 综合来看,全球跨国车企利润集体承压,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未来,随着全球贸易环境、产业转型节奏的不断变化,跨国车企如何在多重压力下找到平衡及新的利润增长点,将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来源:中国汽车报
文:张冬梅 编辑:庞国霞 版式:李沛洋